今年伊始,全国各地传递出“全力拼经济”的强烈信号。如今半程已过,各地拼经济效果如何?
红星资本局梳理31个省份上半年GDP数据发现,中国经济最强省依然是广东,同时广东、江苏已进入“6万亿俱乐部”。 从经济增速上看,15个省份跑赢全国5.5%的增速,上海以9.7%的增速领跑。
【资料图】
城市方面,上海、北京、深圳领跑优势愈发明显,上海、北京首次半年GDP超过2万亿元。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占据城市前十中的四席。
下半年开新局,各地又将如何发力拼经济?
资料图 据图虫创意
四强仍是粤苏鲁浙
6个经济大省挑起“稳增长”大梁
国家统计局公布,经初步核算,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593034亿元,同比增长5.5%,比一季度加快1.0个百分点。值得注意的是,广东和江苏两个省份的经济总量都突破了6万亿元大关,广东省的经济总量达到了62909.8亿元,江苏省经济总量达到了60465.3亿元。这两个省份的经济总量,各自占据了全国的约十分之一。
广东、江苏,再加上山东、浙江、河南和四川,这6个经济大省挑起“稳增长”大梁,后4个省份的经济总量分别为44125亿元、38717亿元、31326亿元、27901.01亿元。6省的经济体量,占全国比例近45%。
湖北、福建、湖南、安徽紧随其后,经济总量均超过2.3万亿,前十省份GDP占全国比例为61.4%。前十省份排名与2022年一致。
在2万亿以上的省(含直辖市)还有上海(21390.17亿元)、河北(20778.9亿元)、北京(20621.3亿元)。
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的争夺战,依然在广东和江苏之间。去年“全国第一经济大省”被广东摘得,一年的GDP总值接近13万亿元。今年上半年,广东依然坐稳首位。
但广东、江苏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,二者上半年经济总量差距,从2022年的2600亿元左右,进一步缩小至今年的约2400亿元。不过从增速看,江苏以6.6%的增速胜于广东(5.0%)。
增速方面,上半年31个省份中有15个省份增速超过全国水平5.5%,分别是上海(9.7%)、海南(8.6%)、西藏(8.4%)、吉林(7.7%)、内蒙古(7.3%)、浙江(6.8%)、甘肃(6.8%)、青海(6.8%)、江苏(6.6%)、宁夏(6.5%)、山东(6.2%)、安徽(6.1%)、河北(6.1%)、湖北(5.6%)、辽宁(5.6%)。四川(5.5%)、北京(5.5%)增速则与全国水平持平。
浙江增速亮眼
广东“慢跑”
作为中国经济四大强省,广东、江苏、山东、浙江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情况也是各有亮点。
如果按增速排名,则是浙江(6.8%)、江苏(6.6%)、山东(6.2%)、广东(5.0%)。在前十省份中,浙江的增速也属最快。
上半年浙江表现出了较为强劲的上行态势。作为中国四强省份之一,浙江一直以其抢眼的经济表现而闻名。长期以来,浙江的GDP总量均维持在我国省份第四位。
在大部分的人均指标中,浙江的排名甚至还要靠前一些。比如,今年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前五的省份为:上海(42870元)、北京(41358元)、浙江(34317元)、江苏(27795元)、天津(26655元)。
浙江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服务业。数据显示,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.4%。同时工业经济保持了较强韧性,新动能依然保持非常快的增长速度——今年上半年度,浙江全省的新能源产业、装备制造业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25.9%、9.4%和8.4%。
这一成绩不仅体现了浙江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,也展示了其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。
作为紧咬广东的第二名,江苏无论从GDP总量还是增速来看都稳扎稳打。特别是第二产业增势走强,江苏成绩要优于广东和浙江。
上半年,江苏全省第二产业同比增长7.1%,比全国平均增速高2.8个百分点,比全省第三产业增速高0.8个百分点,同期全国以及广东、浙江第二产业增速则分别低于第三产业增速2.1个、2.2个、3.7个百分点。
广东在2023年虽然继续延续了经济第一大省的地位,但其增速在近几年有所放缓。在4个经济强省中,其经济增速垫底,同时低于全国同期0.5个百分点。
广东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省份之一,其经济增长情况备受关注。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告诉红星资本局,长期以来,广东经济更多依赖于制造业和外贸。而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,这些行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。
另一方面,广东正在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,从传统的制造业和外贸出口向高端制造业、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转型。这种转型过程,不可避免地会对经济增速产生一定的影响。
朱克力指出,从区域发展来看,尽管广东整体经济实力较强,但广东内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,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省的经济增长。位于珠三角大湾区的部分,是广东经济最发达的地区,其发展相对较快;而广东的其他地区包括粤东、粤西和粤北,则发展相对较慢。
他认为,广东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,加快培育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,推动经济转型升级,加强区域协调发展,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。
长三角“挑大梁”
京沪首次半年过2万亿
随着各城市的上半年经济成绩单揭晓,红星资本局梳理发现,十强城市依然是熟悉的面孔,排名依次是上海、北京、深圳、重庆、广州、苏州、成都、杭州、武汉、南京。其中,上海、北京仍是绝对优势的第一梯队,深圳、重庆、广州、苏州、成都均处于万亿水平。
从增速来看,上海、北京、深圳、成都、杭州、南京的GDP增速均超过或追平“国家线”(5.5%)。其中,上海以9.7%的增速排在了首位,经济总量排名的位次也重回第一。
上海经济的亮点,主要突出在第二产业、第三产业——第二产业增加值5082.60亿元,增长15.1%;第三产业增加值16272.45亿元,增长8.2%。
第二产业方面,又以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领先。新能源汽车、新能源和高端装备产值分别增长69.8%、57.8%和33.1%。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快2.8个百分点。这意味着,上海的产业结构正迭代升级。
值得注意的是,今年上半年出现了多个首次——上海、北京首次半年GDP超过2万亿元,成都首次超过1万亿元。
从区域看,长三角地区继续“挑大梁”,在GDP十强城市中占据四席,近乎半壁江山。
中西部城市,只有成都(5.8%)的增速比全国增速高0.3个百分点,重庆(4.6%)和武汉(5.0%)的增速均不到全国平均线。
北方城市经济体量也再次被南方城市拉开——前十榜单中,除北京外,北方地区尚无城市挤入十强。
十强之外,上半年,天津和青岛的GDP分别为7842.8亿元和7508.7亿元,增速分别为4.8%和6.2%,排名全国第11和13位。天津目前与第十位南京的差距还有474.09亿元,尚未完成十强突围。
纵观GDP数据,第二产业的发展仍影响着排名走势。“在当前我国经济环境下,第二产业仍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。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,第二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依然较大,对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的投资仍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来源。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,第二产业对于保障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的重要性仍较高。”朱克力表示。
他指出,第二产业中的战略新兴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越来越重要,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新经济的重要特征。这些日益融合化的产业更依赖于知识和技术的投入,对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。
随着产业转型升级,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也将逐渐提升。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,对于提高生产率、促进消费和增加就业,都具有重要作用。
朱克力指出,未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,将更加有赖于第三产业的发展。“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,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,而是呈现相互促进、融合创新发展的态势。”
下半年经济强省在哪儿发力
今年半程已过,下半年各地将如何发力?红星资本局梳理发现,近期多个省份密集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议,透露了下半年的重点发力方向。
7月18日,广东省省长王伟中在全省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议上表示,要聚焦电子信息、绿色石化、新能源汽车、海上风电、新型储能等重点产业,以重大产业项目为抓手推动工业提速加力,以技改为抓手促进产业改造升级,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。
7月19日,江苏省委常委会会议暨省委财经委员会会议指出,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,要着力扩投资,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更多吸引拥有国际先进技术的优质企业参与产业强链补链延链,积极引导外资“加码”江苏、扎根江苏。
7月21日, 山东省委书记林武表示,做好下半年全省经济工作,要锚定“走在前、开新局”。 特别提到要加大数字经济、能源供应转型、“新三样”(新能源汽车、锂电池、太阳能电池)及战略性新兴产业、传统产业转型、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力度。
7月21日,上海市委副书记、市长龚正代表市政府报告2023年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下半年工作总体考虑时指出,统筹抓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、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。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方面,最紧要的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,深化提升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“上海方案”,同时,加快推动电子信息、生命健康、汽车、高端装备、先进材料、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创新突破。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方面,重点瞄准数字经济、绿色低碳、元宇宙、智能终端四大新赛道产业和未来健康、未来智能、未来能源、未来空间、未来材料五大产业方向,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。
7月27日,北京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召开,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北京市202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(以下简称“报告”)。报告指出,新能源汽车、生物医药、绿色金融等产业将在下半年取得更多突破。下半年,将着力推动“新两翼”(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)建设取得新突破。
7月25日至28日召开的浙江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指出,今年下半年浙江的具体目标是GDP增长5.5%左右,要着力促进制造业稳健运行、结构优化,切实增强外经贸稳定性和竞争力,力争今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%以上。
红星新闻记者 王田
编辑 余冬梅
(下载红星新闻,报料有奖!)
关键词: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