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前发的内容好像有人没怎么看懂,那我说的再透彻一点。
关于新能源车
最近有两个新闻,一个新闻是这样的:
(相关资料图)
在近期举办的G7峰会期间,由丰田汽车前任社长丰田章男牵头,铃木、五十铃、雅马哈本田和马自达参与的JAMA展览中,他再次强调了对全面电动化的抵触情绪,同时获得了多个参展日本公司的支持。
在外媒的采访中,这些公司的高管们找到了支撑自己观点的新论据——只要电池材料仍然稀缺,用于充电的电力还在向可再生资源转变而非完全清洁能源,那么汽车业就需要多种动力系统和替代燃料来减少排放。
另外一个新闻:长城汽车举报比亚迪。
这两个新闻大家或多或少的都看过,尤其是长城汽车举报比亚迪,弄得沸沸扬扬的,我不打算就谁是谁非表态,只是列出一些东西让大家清楚:
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临界点了。
新能源车在中国的普及速度已经超过了互联网在中国普及的速度,这有赖于资本的助力:互联网才在中国生根发芽的时候,那会中国没有那么多风投机构,而在新能源车的时代,大家都跟疯了一样投资,新能源车大踏步的前进,对传统汽车几乎构成了碾压的态势。
今年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30%,当超过30%的时候,市场就会转化会淘汰率,今年会有大批的新能源车企破产。
过去渗透率是抢增量市场,增量市场有什么特色?
大家都在扩大市场份额,无非是你扩大的多一点还是我扩大的多一点。
但是现在不一样了,一个新能源车的前进,就意味着吞噬另外一个新能源车的市场份额,今年所有的新能源车都杀红了眼。
而当渗透率过了50%,就越过了生死线,大量的传统车企如果在这个时候还不能占据一席之地,基本上宣告出局。
对于单边押宝的类似于比亚迪,特斯拉之类的企业,已经充分感受到竞争的压力,而对于那种两面押宝的传统汽车,例如上汽集团来说,更加艰难。
看看上汽集团的财报,其实上汽的新能源车卖的不错,4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 6.8 万辆,同比增长 80.6%,同时出口的新能源车,尤其是出口到欧洲的MG,表现相当不错。
但是一看财报,不行。
对于这类的传统车企来说,每卖出一辆新能源车,就意味着少卖出一辆汽油车。
上汽集团在新能源车算是有所建树的,它和大众汽车一样,都是积极的转型,大众汽车可谓到了壮士断腕这个级别了,全面押宝ID系列,5000人的软件团队,说开就开。
从这个层面上再去看丰田,其实就很清楚了,丰田的包袱比大众更重,因为过去的丰田模式的上下游关系极其紧密,如果丰田真的搞新能源,下血本,那么上下游的供应商怎么办?
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曾经在讲说丰田之类的企业,其实技术是有的云云,其实这种利益的矛盾关系比技术问题更要命,丰田有钱,就算没技术,买就是了,但是如果说少卖了燃油车,丰田下面的供应商可能就会倒闭。
因此都到这个节骨眼了,丰田还在联合一批日本车企发声,原因就很清楚了。
由于从渗透率到淘汰率,而比亚迪和长城汽车又同属于自主品牌,那就很尴尬了,在市场进入淘汰的情况下,财报都不会太好,对于长城汽车来说,选择举报比亚迪的原因很明显了。
中特估
翻翻我国国企尤其是央企的市净率,什么特点?
工商银行0.54,建设银行0.57,农业银行0.53,中国银行0.55
这是很奇特的现象,而且大家都习以为常了。
从原理来说,上市公司为什么要上市?是因为融资。
可是再看看这些上市公司,好多年都没融资了,但是每年都在分红。
这是第一个奇怪的地方。
第二个奇怪的地方:由于已经跌破净资产了,所以那些政府或者有政府背景的机构不能减持。
不能融资,代表上市最重要的功能没有了。
不能减持,代表无法把持有的股份变现,
然后还要分红,这是在干什么?造福社会么?
那还不如干脆退市,反正也不指望融资,至于分红,我还不如干脆交到财政部或者地方政府,好歹还能弥补一下财政亏空。
四大行的平均分红率超过6%,以2021年为例:
你知道我国的存款利率才多少?
别说存款,贷款利率才多少?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
有些人认为政府债务和银行债务有一定的关联,比如说付鹏。
这段时间关于城投债的问题屡上新闻,大家都很担心,现在银行手里的资产说是资产,但是不知道啥时候就变坏账了,所以压低银行估值也是正常的。
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,但是问题在于:银行破净可不是一天两天了,是好多年了,难道每年都有城投债问题么?
且就算银行有不良资产的问题,其他央企呢?
中石化和中石油涨了这么多,还没有超过1,中国建筑到现在才0.65。
第二种说法认为这些企业背负的非市场因素太多。
比如说这些央企,如果是银行,则需要背负一些政策性贷款。
如果是电信,电力,则需要在一些根本无法盈利的地方进行基建,例如给老少边穷地区建基站,拉电线。
因此如果到了市场上,这些因素会被考虑进去,因此这些企业被低估。
第三种说法,是这些企业不重视ROE。
什么是ROE?净资产收益率,是衡量相对于股东权益的投资回报之指标,反映公司利用资产净值产生纯利的能力,是衡量企业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
对于这些央企来说,过去对这些央企的要求是要保证资产不流失,做大做强。
但是2023年后,搞了“一利五率”,保留利润总额、资产负债率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、全员劳动生产率四个指标,用净资产收益率替换净利润指标、营业现金比率替换营业收入利润率。
这样ROE问题就被重视起来了。
今年所谓的中特估大涨的原因,就是如此。
当然其实如果要求更加市场化,可能还要把上市公司和母公司进行更深的剥离。
在搞公共福利建设,以及政策性贷款这一块一直没有被剥离。
实际上这块是应该视为“财政支出”,而不应该由央企来承担。
打个比方,比如说邮政承担一个功能,即便是老少边穷地区也应该有快递,很多快递公司不愿意做。
那么这一块就应该成立一个基金,基金交给邮政来使用,其他快递公司定期缴纳基金份额。
其他福利性建设也应当如此。
福利性建设,政策性投资之类的一定要有,但是不应当和上市业务产生混同。
来源 | 李建秋的世界
关键词: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