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,河南安阳西高穴村的一座东汉末年的大墓被认定为曹操墓,一时间,这座墓备受关注与争议。十余年来,随着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展开,曹操的形象愈加真切。8月5日,一场关于“曹操墓”和曹操真性情的阅读沙龙在中心书城举行。作为曾长年担任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考古队队长,也是曹操墓考古发掘工作的亲历者,活动当天,新书作者、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唐际根围绕“曹操墓的结构与墓中文物”“何以是曹操”“高陵里的曹操印象”等主要话题,生动分享了考古发掘工作中的所见所闻、所思所感,观点丰富、引人入胜。
沙龙举行前,记者对唐际根教授进行了采访,从他口中,一个立体而全新的曹操形象饱满了起来。同时,从这位考古专家的口中,记者也了解到了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的历史厚重和“创新”传承。
文物是有“朋友圈”的
【资料图】
深圳特区报:大学考古课和大众认识有何不同?
唐际根:首先,大学学的是考古基本功能。开设考古学通论等课程,考古学通论分为史前考古、夏商周考古、秦汉考古、隋唐宋元考古,聚焦每个时代的重大考古发现,以及其所呈现的物质文化风貌和背后构建的历史框架。其次,学习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。值得一提的是,科技本身就是考古方法之一,是‘自己人’,随着技术发展,我们会学习碳14、热释光等测年手段,基础分子考古学、动物考古、人骨头鉴定等技术手段。此外,阅读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也是必修课。
但对专业学生来说,最核心的还是田野考古。我们需要去野外实习,学怎么挖、怎么看地层,挖出东西后怎么整理。比如,挖出一大堆罐子,我们要知道罐子之间的区别、来源、年代、作用等。
其实,考古学习的每个阶段都很好玩。本科生可以从探究某种青铜器的特殊花纹中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;硕士研究生按时段和方向分专业,根据手中的“金刚钻”,做出更高层次的分析和更精准的推断;而学生在读博时期则进入了更深的研究阶段。比如,将一座墓葬里的青铜器按艺术风格划分,或将青铜器上的铭文进行排列等等。
历史塑造今天,预知未来
深圳特区报:您认为考古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是什么?
唐际根:人要思考现在和未来,就离不开回首过去。在我看来,历史塑造今天,预知未来。
大家都知道,当今很多语言都源于过去。比如,“结婚”。一天对于三千年前的商朝人和现代人来说都是24小时。只不过,现代人采用的二十四小时制,而商朝把白天分得很细,有旦、朝、大采、大食、中日、昃、小食、小采、暮、昏等,“朝朝暮暮”就是这么来的。而结婚的意思就是昏时结对。
将历史时间拉长后你会发现,许多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不变的,通过考古能观察到这些历史的规律。以深圳为例。深圳有几处有名的遗址,如距今七千到六千年的咸头岭遗址、距今三千年的屋背岭遗址。这两个时间段的文物我都很熟悉,比如,当看到某件文物时,因其独特的纹饰和工艺颇具湖南风格,我就知道这是湖南人“来了”,一幅从湘江到郴州再到咸头岭的跨省迁徙画面便出现在眼前。因此,“来了就是深圳人”这句话是有历史理解的。移民文化和创新精神是这座年轻城市的基因。大家来自五湖四海,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相聚于此,所以,深圳是有历史厚重的城市。
曹操一点也不“装”
深圳特区报:读者从《此处葬曹操》里能学到什么?
唐际根:现在考古很热门,大家都喜欢聊考古,关注考古,但什么是真正的考古?通过此书,我想把考古研究的方法和套路告诉大家,考古不深奥。比如,书中我将曹操墓的证据链是如何来的、如何判定墓主人的下葬年代或身份一一用通俗语言说明,让考古和读者之间没有距离。同时,我还想告诉大家曹操墓是怎么定义的。为什么葬在安阳,没有葬在他的老家亳州。
平时大家认识的曹操大多从文学作品中得来,演绎的成分较多,那真是的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呢?通过曹操墓的发掘我们看到,曹操很可爱。个子最多1.56米,喜欢穿白裙子、白褂子、紫色的披风,为人不“装”。东汉晚期,随着孝之风盛行,各地厚葬成风,祭祀成风。人们为显“孝道”大肆采石建墓,又在墓地建祠堂。曹操主张“绝淫祀”,认为疯狂建祠堂是“举孝廉”的虚伪,所以拆了不少别人家的祠堂,并将部分从石祠拆卸下来的画像石用于建墓。在曹操墓发掘之前,几乎没有人知道曹操拆过别人家祠堂,而这一点就是本书的价值之一。我觉得很有趣,所以愿意写出来。
我曾经请工作人员将随机选取曹操墓中的6个散落石块进行分析,发现这些石块源于同一种材料,即鲕状石灰岩,所以断定,这是出自同一个祠堂。
这本书里没有“我”的影子,通篇用的全是考古实物和证据。因为在曹操墓刚被发掘时,社会上充满了质疑声,就需要一位专业的人来讲述真实的故事。我很荣幸,见证了发掘现场,为大众还原一个真实的曹操。
编辑 滕琪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朱玉林
(作者: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焦子宇 实习生 吴丹萍)
关键词: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