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中毕业卖包子半年收入7个亿,4800家门店却“走不出”华东大地?

2023-08-31 10:07:54     创投视界

每一个工作日的早晨,90后的赵旭都会在街边的巴比馒头,买上两个白胖胖的包子,外加一袋豆奶充当早餐。


【资料图】

在长三角区域,像他这样的人比比皆是,密集分布在街头巷尾、携带方便的巴比馒头,俨然已成为上班族每日生活轨迹上的固定一环。

凭借着“赵旭们”的需求,小小包子支撑着巴比食品在2020年成功敲钟上市,成为亮眼的“街店”版上市企业。

三年后,踏上新征途的巴比,是否能再次跨越“天堑”书写传奇?

[ 投融界研究院196期 ]

小镇青年卖包子,6年创业才回本

在安徽安庆,有一个位于皖河之滨的小镇,名字叫江镇,这里山清水秀、资源丰富、环境优美、人杰地灵,它还有一个好听名字——中国面点师之乡。

1996年,初中毕业已踏入社会两年时间的刘会平,因故放弃油漆工学徒身份,再次回到了无一技之长、在家无所事事寻找就业机会的日子。

生在江镇、长在江镇的他,从小就被“面”围绕,看过、吃过各类面点,而往日这些平平无奇、被人忽视的食物,在“赋闲”的刘会平眼中却突然变得闪闪发亮起来。

但对一个门外汉来说,想要学成这门手艺并不是简单的事,他不仅需要系统地学习面点知识,而且还要在枯燥的流程中不断地反复练习。

每天晚上十一二点睡觉,凌晨两三点就要起床,高强度学习了一年,初出茅庐的刘会平便急忙借上几百元,租了一个不到3平米的小门店,自己卖起了包子。

这个仅够放一张案板和一个面缸的逼仄小店,尽管租金低,但并没有让初次开店的刘会平坚持太久,仅3个月,第一次创业就以失败告终。随后,他又陆续去贵州、广西、南宁甚至云南尝试开包子铺,但也都没成功,还欠下了一大笔钱。

1998年,不死心的刘会平决定转变战略,去大城市上海试一试,以6000元租金的高昂价格租下了长宁区一个菜市场的门面,绝佳的地理位置让他信心满满,但事与愿违,仅开了半个多月就入不敷出坚持不住了。

关门的那一天夜里,在狭长黝黑的巷子口,刘会平哭了,这是他17岁走出社会以来,第一次流泪,在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中,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创业,这一刻,他坚定的信心变得动摇。

面对一次又一次没有波澜的连续性失败,或许有的人会在一声叹息中黯然退却,或许有的人则仍会在各种支撑下继续一往无前地咬牙坚持。

幸运的是刘会平属于后者,在最难熬的时候,江苏打工的姐姐听说了弟弟的事,专程赶到上海,一边掏出4000元塞到刘会平手里,一边说:“做生意哪有不尝点苦头的,拿着继续搞,不够回头姐再想办法”。

有了姐姐的鼓励,痛定思痛的刘会平不再像毛头小伙一样盲目开店,而是开始学习了解市场,经过一番调研,他发现生煎店在上海更受欢迎,于是跟风,也开了一家生煎店。

虽然因为赶上了“猪瘟”,最后再次创业失败,但相比之前的惨淡,这一次生煎店曾经的客流让他看到了曙光。意识到曾经创业“痛点”的刘会平,至此仿佛终于找到了解决“连续失败”的方法——“偷师”。

放下当“小老板”的架子,找到上海最好的包子店学习,刘会平在打工中,逐渐了解人家产品的优点,明白包子卖得好的要素。“偷师”完这一家包子铺,刘会平又吃遍了江浙沪一带的包子、馒头,甚至拜面点名师学习……

2001年,刘会平再次卷土重来,在上海黄浦区的繁华地段开了一家“刘师傅大包”。这次,为了拉拢客户,他不仅特意从乡下购入新鲜猪肉,一早去菜场选最新鲜的蔬菜,而且主动将包子定价7毛一个,纯利润仅有1毛,价格非常亲民。

开始生意也不好,但3个月后,随着时间的流逝,刘师傅大包的口碑在上海几乎已经人尽皆知,店铺门前也时常排起长龙。

2002年,前面几次创业失败的累计十几万负债,刘会平一次性全还完了,而且还剩下了30万块,收获了人生第一桶金。

摒弃小作坊思想,规模一飞冲天

如果当初刘会平满足这一家红火的包子铺,也许就不会有现在上市的巴比食品,但有野心的刘会平没有止步。

2003年,一位老顾客在交谈中,无意中透露出包子是很好吃,可看着同事们都拿着麦当劳,他没好意思带到办公室去。

一语惊醒梦中人,有实力的“刘师傅大包”终究上不了台面,刘会平思虑后,决定像麦当劳和肯德基一样做连锁品牌,并追随潮流改用了一个更洋气的店铺名“巴比”。

但要想做大做强,沿用以前小作坊模式肯定是不行的。

此时,刘会平充分发挥了他在商场中多年摸爬滚打后的学习优势,在总结麦当劳、肯德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,将其品牌化经营、连锁化销售、标准化生产的商业模式套用到自己的包子铺。

一年后,巴比就在松江的中央工厂正式投产,2016年底更是斥资4.5个亿,建成了占地100余亩的面点透明化工厂。

由中央工厂统一采购原料、进行口味调配的方式,可以做到整体口味的统一,且减少门店的制作流程,确保门店在早餐高峰时期快速出餐。

2005年,在中央工厂的支持下,巴比全面启动连锁加盟模式,企业发展从产品驱动转向模式驱动,门店数量快速扩张。

冷冻成品配送技术研发成功,更是为巴比添砖加瓦,其开始自建冷链配送物流,保证到最后一公里,每天门店的食材都由自家的冷链物流送到店中。

这些尽可能的标准化、产业化的流程,就像一张张无形中的网,将所有连锁加盟店连接在一起,让巴比在保持平价的基础上开启快速扩张的道路。

2014 年,出生上海的巴比,进军华南开发广州市场,同年公司开始扩展团餐销售渠道。2017 年,进驻华北市场,迈出全国化征程。

在区域扩张的同时,巴比继续丰富自己的产品线,从最初的馒头、包子、豆浆,拓展到现在的粥、馅饼、粗粮、点心及饮品等四十余种产品。

发展至2020年,曾经的街边包子铺开始引入先进的SAP信息化系统,门店数量达到 3000 家,成为“中国包子第一股”。

跨过“天堑”还是落入凡尘?

如今,已经上市近三年的巴比,现加盟门店数量虽然突破了4800家,但净利润却回到了2020年的水平。

公司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.37亿元,同比增长7.57%,对应归母净利润为8196.02万元,同比降低30.48%。

相较于4800家的门店数量,8000万元的净利显得有气无力,平均1家门店半年贡献的利润仅1万多。

在店铺增加、收入增长之时,千家门店带来的不仅是收入的增长,还有不断拔高的营业、管理和销售费用。

数据显示,2023年上半年,巴比营业成本同比增长11.94%至5.48亿元,销售成本率达74%,创下上市以来新高;销售费用为4441万元,同比增长30.23%;管理费用为6333万元,同比增长25.76%。

一边是快速发展的门店数量,一边是成为“黑洞”吞噬利润水平的成本,27岁的巴比不仅面临成本增长的困境,而且还有对华东地区的过分依赖。

截至6月末,巴比食品拥有的4803家门店中,华东地区就占了3256家,贡献了公司主要业绩,上半年营收占比达到84%。

为减轻对华东地区的依赖,巴比在今年6月新开辟了湖南市场,以期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。

就发展空间而言,新市场的开拓,能够直接复制巴比经营模式,带来更快规模的增长,但另一方面,新市场的开拓也意味着中央工厂再建、消费者口味变化、成本费用增长等一系列问题。

从初中毕业的小镇青年到“网红”店铺的辛勤老板,刘会平用6年成功迈出创业第一步;从小作坊模式的生产到连锁加盟的上市企业,巴比用18年实现质的飞跃;现在,中年的巴比想要再次突围,成为像蜜雪冰城一样的万店企业,还需要跨过这第三重“天堑”。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